瑪陵休閒農業區位於基隆市七堵區,基隆港之西南方,北鄰新北市萬里區,西鄰新北市汐止區,而東與南分別鄰接基隆市安樂區與暖暖區,本區於99年11月18日經農委會核定劃設通過,面積約589公頃,範圍主要順著交通要道將各農場與遊憩景點串連,由大同街、大華三路連成一環狀路線,東南方延伸至自強產業道路,西方則延伸至瑪友農路,主要以道路左右各200公尺為範圍(domain),並適當含休閒農業完整的三生體系(生活、生態、生產)為邊界線(boundary)。本區設立前包括本市的瑪陵地區及一小部分友蚋地區,行政區上轄屬瑪東里、瑪西里、瑪南里、自強里、友一里、友二里等六個里。地形上絕大部分屬山坡地範圍,瑪陵坑溪與友蚋溪挾山稜南流,生態資源豐富。基隆市多數農場座落於本區,即見本區為基隆市農業發展之重鎮。
瑪陵地名舊稱「瑪陵坑」,早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人居住的部落,西班牙人為了進入臺北盆地時曾在此居住,並且設立教堂化育原住民。此地名的由來是自原住民語譯而得,瑪陵的意思是女巫的墳墓。而漢人來了之後,依據當時人對這裡溪流坑谷的習慣性稱謂,在原來的瑪陵之後加上個坑字,就變成了現在的瑪陵坑。而瑪陵坑山區在明末、清初時就有先民開墾此地,以種茶、樟腦、農作物為主。過去本區曾以煤礦和茶葉聞名,曾經盛極一時,亦吸引採礦者來此落腳紮根,包括興盛一時的日德煤礦及福海煤礦等,至今仍留有礦坑與鐵道遺址;茶葉種植則在日據時期盛名遠播,優良的茶葉品質,曾是進貢日本皇室的貢茶,而在茶花盛開季節還可享受迎風飄來的陣陣茶花香。後期礦業漸趨沒落,茶葉種植、販售產值也大不如前,居民轉而務農營生,於山坡地墾殖,開闢果園,除了種植聞名瑕爾的山藥,尚有綠竹筍、桂竹筍等經濟作物。近幾年間順應基隆市政府與基隆市農會等有關單位輔導之下轉型,積極經營休閒農業,且推出農產品體驗活動,辦理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等,吸引大台北民眾前往遊憩與消費,而市府將以更積極的態度與具體有效措施行銷本區,階段性的重現昔日盛景、開發許多周邊觀光資源,增加本區知名度,使休閒農業更具經濟價值。
本區農場自然景觀資源豐富,設有耕作實習區,實際體驗鹿茸採集製作、摘野蜂窩、挖掘野菜、野生根莖類植物可讓民眾體驗耕作的樂趣;野餐烤肉區和土窯區,讓遊客親自操作,且有製作如蕃薯粿、藥膳、果醬DIY等,回味農村自製飲食的活動,當地農家也供應當季山產風味餐,桂竹筍、綠竹筍、山藥、柚子及放山雞等美食供給遊客品嚐;此外,提供遊客以當地自然素材製作藝品,如草帽、扇子、小風箏DIY等等;也設有解說教育,讓民眾能對農業與自然生態的知識與技術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既能在此學習也能實際操作。
統一意象Logo不僅結合農場產生向心力,最重要是讓民眾對本區加強印象,無論是農產品的包裝,亦或是解說導覽標示的應用。Logo經由休閒農業區籌備委員會會議時,選出六項符合瑪陵區之元素--山水與花的基本元素,代表生態的鳥和魚,代表農特產的筍子和文旦柚 ,並提出「樂活瑪陵」的標語,意味六元素如樹上果實,象徵瑪陵結合樂活的發展成長茁壯表達瑪陵的整體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