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出生,現年26歲的胡鈞媛,在上大學前是一個認真念書,「兩耳不問窗外事」的孩子。「讀高中時,中東與北非爆發了『阿拉伯之春』。」媒體新聞鋪天蓋地報導著戰爭的殘酷,以及歐洲各國引發重大的移民危機,但國際大事對高中生來說,只是在新聞上滾動的文字。
相貌端正、眉清目秀的潘俊仁,以國際青年大使身分遠赴海外,進行藝術交流,當他站在舞台中央、鎂光燈下,扮起婀娜旦角,唱起《貴妃醉酒》、《霸王別姬》,舉手投足裡,媚態盡顯;但到了台下,一張長桌,備齊了筆墨紙硯,他整衣端坐,毫無雜念,凝神運筆,颯颯書寫成篇,此刻的他,心神全融入在這半畝方塘裡,彷彿周遭空無一物,耳中只聽見毛筆與宣紙摩娑的細微響聲。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身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台北慈濟醫院住院醫師江卓鴻忙於醫院事務之餘,也不忘將研究成果投稿國際期刊,分享台灣經驗。去(2020)年底由外交部主辦的「後疫情時代青年領導力」座談會,江卓鴻以英文發表比較台灣與新加坡兩地在防疫政策的成效,分享獲國際期刊接受的歷程。他說:「Don’t be afraid to challenge the norms.」(不要畏懼挑戰規範),用自己的管道,把台灣的訊息發出去,是每個青年都能做到的事。
2018年外交部青年大使黃鈺雯,談起艾瑪.華森擔任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時的演講,依然感到熱血沸騰。從高中開始,她就不斷尋找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這段致詞讓她反思:「自己,就可以是改變的起點。」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她選擇就讀文藻外語大學的國際事務系,接受學術訓練、積極參與外交活動。近年,她也投入教育機構Design for Change, Taiwan (DFC Taiwan)培育下一代設計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