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郭雪湖畫筆下的〈南街殷賑〉,「繪聲繪影」呈現了大稻埕街景的熱鬧與活力,細膩的筆觸、鮮豔的色澤,讓人彷彿能聽見商家的叫賣聲,像置身在那摩肩接踵的人群裡。2017年,日本雜誌《Brutus》推出的台灣特集,台南的國華街景當上了封面,形形色色的招牌,透露隨適的生活感,讓許多日本朋友一眼就識得,「啊,那就是台灣!」 台灣的街景並非井然有序,色彩也非調和一致,加上形式繁雜、訊息紛陳,卻饒富特色,讓人容易親近,林立的漢字招牌永遠像在搶著說「選我、選我」,那麼用力,活力滿滿,是許多外國朋友對台灣深刻的記憶。
隨著國際旅遊復甦,台灣也張開雙臂,迎接旅人來探索地方之美。這回,《光華》前進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探訪具永續概念的景點:舊軍事訓練場化身景觀綠建築;鄉村廢墟加上新意,成了有美感的大型遊戲場;荒廢檳榔園變身生態農場;還有偏鄉社區用漂流木打造提琴小鎮。看看他們如何讓廢墟逆襲,把閒置空間變得好看又好玩。
勵馨基金會於本(112)年3月10日出席由Sanctuary for Families和紐約數位暴力特別小組(New York Cyber Abuse Task Force)共同主辦的CSW67平行會議。
台灣鋰電池產業發展多年,因應運具電動化、再生能源儲能等電池需求,預估2025年台灣二次鋰電池廢棄量將破千噸。相關業者今(10)日成立「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首次串聯上下游供應鏈,建構循環再利用體系,讓廢電池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