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原本是到處遷徙的海洋民族,後來在台灣這座島上,發展出一套使用植物的方式,無論是在飲食、藥用、器皿或建築等方面。對他們來說,山林就像是一座大冰箱,隨時都能進去取得資源,前提拿夠用的量就好,其他的要留給後代享用。 台灣原住民先民運用食物的智慧,可以說是食農教育的先驅。食農教育在全球行之有年,強調透過課程活動與體驗,了解食物背後的文化脈絡、產業發展與飲食健康等面向,進而去珍惜餐桌上的食物。
不約而同地,南台灣的兩個小鎮選擇以「光」為引子,台南普濟殿的彩繪燈籠和鹽水月津港的藝術燈飾,在街區內、河道旁亮起,燈會擾動了沉寂已久的街區,帶來了笑語、人聲,一格格繽紛的燈景頻頻洗版臉書和Instagram;十年來,燈會也成了小鎮的生活記憶、文化的印記。
「能成功實現零碳的企業和打造零碳產業的國家,將會在未來幾十年中領導全球經濟。」 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開宗明義便指出了淨零的未來趨勢。而總統蔡英文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 就在各國政府、企業紛紛喊出淨零的時候,然而,台灣有間中小企業──博仲法律事務所(以下簡稱博仲),已在2020年達成碳中和,吸引了國內外團體前來取經。
透過種植水果和蔬菜等營養與經濟價值很高的作物,長期在各國推展計畫的,除了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國合會」)之外,還有台灣為創始至今重要成員國之一、總部位於台灣台南、世界最大蔬菜種原庫的國際NGO研發機構——亞蔬-世界蔬菜中心(以下簡稱「亞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