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9
早期啟蒙點亮貧童的希望
文/謝麗菁
大家都知道兒童是未來的希望,但對於全球目前約有兩千萬生長在貧窮家庭中的兒童而言,他們面臨的不僅是物質生活匱乏、食物營養不足、缺乏良好的教育資源、與安全衛生環境條件不足等;同時,貧窮對於成長中兒童造成生理與心理上負面影響極劇,由於經濟因素,貧困中成長的兒童會壓抑生活需求與看似平常的慾望,以致於自我認知與自我實現部分都低於一般正常家庭的兒童。
根據2009年內政部統計,國內中低收入戶受扶助兒童與青少年人數已超過1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顯示貧童問題有逐年加劇的趨勢,其中原因部分可探究於貧窮家庭成長的兒童多是來自勞動階級,勞動階級流動性的惡性循環包括:主要擔負家計責任人死亡、受傷、生病無法就業、長期失業、長期無固定工作、家庭人口多但收入過低等等因素,身處於貧窮階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與其他階級的兒童競爭,造成貧窮的時間愈久,脫離貧窮的機會越困難。由於成長先天弱勢,更大挑戰還包括他們踏出社會後,對他們能力的篩選與排除,受限於教育與技術,貧窮兒童日後的就業機會大多也會選擇體力方面的勞動階級。而唯一能使他們脫離貧窮循環、或是協助他們日後與貧困搏鬥的方式,無疑只有教育。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報導,研究顯示一千多名調查對象追蹤期長達25年的低收入家庭孩童,若從三歲開始就接受學齡前教育,正面助益將可延伸到成年之後,年齡介於三到四歲間的孩童,學前教育多由父母決定,而兒童能接受到何種的學前教育,家庭經濟是主要決定的因素。研究對象居住地點是貧戶高度集中的地區,分析中發現當年接受學齡前教育的兒童,隨著年齡增長,長大之後會有較為正面的表現,收入也較高。
日前台灣民間企業與財團法人家扶基金會共同推動「幼兒啟蒙方案」,照顧三至六歲貧童,透過課程協助他們言語溝通發展、社會人格發展、學習認知能力,也規劃家長參與部分課程,希望貧童能與一般幼童達到同樣發展的水平。目前許多社福機構與公益單位接受各界捐贈貧童日常使用的任何物品、資助與認養貧童教育計畫、捐助營養午餐、扶助貧童閱讀計畫。針對位處都市邊陲、城鄉差距極大的區域,更需要政府與社會制定保障兒童經濟福利的政策,例如貧困家庭維持基本所需的保障收入,失業家庭經濟補助、積極創造低收入家庭多元的就業政策、鼓勵失業家長接受與提升就業技術、以及更為完整的育兒看護、照顧與津貼,尤其是托育系統的建立,可以增加婦女就業機會和維持就業能力。並且透過學校與社區提供經濟弱勢兒童早期啟蒙教育單位,協助他們身心均衡成長、導入文化與生活價值等多元資源,期望以教育脫貧,讓貧童能與一般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點上,同時更能對未來懷抱夢想與希望。
跟所有國家與文明相似的是,台灣雖已被國際各項組織認定步入高度經濟已開發國家之林,仍舊無法讓「貧窮」這個古老又始終存在的社會問題絕跡。消除貧窮已經是當今世界,尤其是未開發國家面臨最困難的全球性挑戰之一,孩童無法選擇面對貧窮,只能藉靠政府與各界教育單位多元學習的教育管道,有朝一日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力爭上游,期望教育能使社會公平公義真正落實在這些貧童的身上。